当前位置:首页 -> 行业动态
信访服务案例丨老人多次越级上访,社工如何让她放下执念?
来源:    发布时间:2023-10-28

在刚走上信访社工服务岗位时,信访大厅前台文件档案中总躺着一沓信访资料。信件里,一位暮年老人在诉说着命运的不公与老来的悲苦。经了解得知,因低保资格被取消,知青身份得不到确认,这位老人搀扶着残疾老伴,多次多地越级上访。谈起这位老人,信访工作人员既无奈又同情,表示“各部门尽责也尽心了”。社工希望走近老人,探索其诉求背后的需求,个案跟进由此开始。


背景:




一位频繁上访的“老知青”

兰姨(化名),78岁,广西人。1960年,兰姨考上当地一所水电学校,同年12月,因电站水库大坝漏水,学校全体师生被抽调参加抢修,直至1962年4月结束。随后,兰姨被下放至生产队务农,其间与第一任丈夫结婚。1969年,其第一任丈夫不幸去世。

后经亲友介绍,兰姨来到广东,与现任丈夫结婚,并育有两个女儿。其大女儿离异,在商场工作;小女儿一家已移居国外。目前兰姨夫妇与大女儿住在一起,日常生活由大女儿照料。

兰姨的丈夫患有眼疾,被评定为残疾三级。他早年是煤炭工人,但因错过缴纳社保时间导致退休后无养老保障。兰姨夫妇一直享有每月700元的低保金,直至2016年,户籍地社区因核查到其女儿收入超标,取消了他们享受低保的资格,老两口失去了基本的养老保障,备受打击。与此同时,兰姨了解到有知青一次性补缴社保的政策,于是开始向社保局申请补缴,但因其知青档案资料缺失,身份无法认定,社保部门难以为其办理。

自此,兰姨开始带着丈夫信访,一方面要求确认其知青身份,以申请社保一次性缴费参保;另一方面要求重获低保资格,得到社会关怀及一定的养老保障。由于多次越级信访,其情绪、身体、家庭均受到严重影响。


预估:




信访老人面临哪些问题

经过几次探访面谈,社工对兰姨的情况和需求做出了评估。

养老焦虑问题。兰姨夫妇退休后均无养老保障,两个女儿一个离异,一个远在国外自顾不暇,仅能给予他们微薄的生活费用。兰姨夫妇低保资格被取消后,面对身体日渐多病,需长期服药的状况,养老焦虑倍增。此外,兰姨的丈夫视力残疾,且患有心血管病和阿尔茨海默病,不时会出现乱发脾气、迷路而需家人四处寻找等情况。兰姨承担着照顾丈夫的较大压力,心理上有积怨,生活挫折感较大。

人生认同问题。兰姨为归侨后代,自认为原生家庭背景较为优越,在求学、下乡务农过程中一直努力进取,曾任下放地生产队会计员一职。但因历史问题,有关部门未能找到其作为知青下乡的档案,无法确认其知青身份,这让她难以接受,认为自身对社会的贡献被否认。随之而来的养老、待遇、社会认同问题也无法如愿,因而她一直执着于寻回知青身份,以求得内心的平衡,达至自我认同。

家庭支持问题。兰姨已78岁,面对自己和丈夫随年龄增长而产生的身体病痛问题,加上两个女儿的情况,她更是认为不能拖累子女,生活过得战战兢兢。随着低保资格被取消,她失去了仅有的社会支持。其大女儿工作经常两班倒,母女性格差异大,存在沟通障碍,家庭支持系统薄弱。因此,兰姨希望通过社保追缴、重获低保,求得政府和社会的关注,获得生活保障,缓和自身的焦虑感、无助感。

基于以上问题,社工将服务目标确定为:协助兰姨厘清诉求,引导其理性信访,通过可行的途径解决合理诉求;通过链接资源、增进家庭支持,帮助兰姨拓展压力纾解途径,使她减轻养老方面的压力;积极引导建立本地支持网络,帮助兰姨提升晚年生活的充实感,回归正常的社会生活。


介入




专业服务引导老人放下执念

(一)梳理诉求,引导理性信访

兰姨对社工的接触探访并不排斥,社工以尊重和关怀为原则,与之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。兰姨递给社工一大沓信访资料,并讲述了其信访经历和人生经历,社工认真聆听。同时,社工也与其丈夫和大女儿建立了沟通关系。

在掌握了兰姨的信访经历和家庭情况后,社工对大量的信访资料进行梳理,并与信访局同事沟通想法。随后,社工协助兰姨将零散的资料按时间顺序整理,为她呈现了其多年来的信访过程,引导其明确问题处理的关键和合理处理诉求的途径。经过问题梳理,兰姨逐步明晰,户籍地相关部门已尽责尽力,如想继续解决知青身份的问题,唯有通过法律途径。于是,社工引导兰姨向法律工作者咨询。渐渐地,兰姨认识到诉求的解决并非由领导说了算,法律途径可尝试,但需到属地处理。一次次探访关怀,也让她感受到来自党委、政府和社会的关爱。


(二)资源联动,缓解养老压力

兰姨执着诉求的背后,是对自我认同的追寻,更是源于养老的压力。此阶段,社工从多方面出发,开展资源联动、关爱支持工作。

首先,社工找到兰姨目前居住地所在街道的社工站,了解到社工站能提供长者饭堂、长者日托、长者康娱等服务,站点离兰姨住所也不远,这些服务能缓解她照顾丈夫饮食、看护、活动的需求。因此,在征得兰姨的同意后,社工带她到社工站了解相关服务。兰姨对社工站能提供午餐、报刊阅览、粤曲活动等很满意,并且报名参加了电脑小组和长者康健小组。社工站也同步将兰姨纳入长者关爱对象,定期为其提供探访关爱服务。

其次,社工发现兰姨的大女儿虽然陪伴和照顾父母的时间较少,但是对二老的生活还是比较上心的。社工建议兰姨的大女儿为父亲配备可定位的电话手表,她第一时间购买了一只电话手表让父亲戴上,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父亲走失的风险。此外,兰姨一家都信仰佛教,社工动员兰姨的大女儿与父母一起抄写佛教经书等,让她增加与二老的沟通,同时充实老两口的日常生活。

随着生活焦点的转移和支持网络的拓展,兰姨的重心逐步回归到日常生活中,照顾压力也得到舒缓。


(三)陪伴支持,引导人生正向释义

服务过程中,社工发现兰姨思考能力强,经常受电视上的一些观点启发而联想到自己的生活,于是借由她的所见所想,引导其关注自身家庭的需求,与家庭建立更多的联结沟通,并积极面对生活。

此外,一沓沓信访材料和人生经历,多数是由兰姨自己撰写的,可见她非常喜欢写东西,文笔也不错。她还经常向社工说起自己的过往、家族兴衰的历史。社工鼓励兰姨发挥这一优势,将自己的感悟、人生经历及家族历史写出来,以正向的思维回顾人生,释放内心郁结。兰姨表示自己内心时常回忆反思,也很希望将其整理出来,给予后代一些启发,同时也是对自己人生的回顾和纪念。

年中,兰姨的丈夫因心脏衰竭病逝。丈夫去世一个月后,兰姨与社工分享了她的一个梦境。梦境里,她背着丈夫排队打饭,步履艰难。而等到排到他们,她放下丈夫,才发现丈夫已沉沉睡去。社工再问她,这梦境意味着什么呢?她淡淡地说:“我这大半生与丈夫捆绑,历尽艰辛,如今是放下了。”


成效




从不甘现状到与生活和解

在与兰姨接触的一年多时间中,社工陪伴她探索自我,重构生活。这位坚忍不拔、对生活有追求、不甘于现状的老人,在经历内心的挣扎和对命运的抗争后,寻得另外的路径,逐渐与自我和解、与生活和解,回归了日常生活。

在信访诉求方面,兰姨最初每周都会到信访局反映自己的信访经历。社工通过恒常入户探访,与其女儿充分沟通,动员其女儿引导其合理、量力信访。经过社工引导,兰姨明确了问题所在,了解并接受了诉访分离的道理和信访处理流程,认识到信访并不是解决其问题的根本办法,因此她决定不再就低保资格和知青身份问题进行信访。

在重建支持网络、缓解养老压力方面,社工链接本地社会服务资源,让兰姨获得了居住地街道社工站的关注,并且乐于参与社工站的活动,生活得到进一步充实。这使其生活的焦点得以从执着信访上转移,养老照顾压力也得到适当缓解。

在家庭支持网络拓展、角色功能重建方面,社工的每月探访以及社工站点的社交网络拓展,使兰姨在日常照顾中积累的负面情绪得以纾解。社工适当给出照顾建议,并增进其女儿与兰姨的沟通,女儿每月还会固定给予一定的生活费,使其能够维持日常生活。兰姨逐步认识到身体健康是维持日常生活稳定的关键,从而减少了四处奔波。在生活和情绪被关注、被照顾之后,其生活状态逐渐恢复平和。

在本案例中,社工以第三方角色介入信访群众,关注诉求背后人的需求,能够真正了解到信访群众执着于信访的缘由。信访,往往只是他们寻求问题解决、舒缓内心压力的一个途径。面对信访群众,愿意靠近并聆听他们的担心和无奈是关键。

作者:彭炫珣

单位:佛山市博睿社会工作服务中心

来源:《中国社会工作》2023年10月上刊,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


责任编辑: